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当代思考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柏春】
前不久,笔者曾在贵报发表了《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因为只有运用劳动价值论才能科学说明现实中的工资问题》(2011年7月17日)、《剩余价值论不能用于今天的现实》(2011年9月25日)两文。今天还有三篇文章将在这里发表,它们分别是《只有运用劳动价值论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中的资本收入问题》、《对目前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各种观点的评论》、《把剩余价值论运用于当代西方社会是不恰当的》。在这五篇文章中,前三篇分别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利润、利息等问题,并得出了崭新的结论。我们坚持劳动价值论,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润是经营劳动所得,劳动者所得的利息实质上也是劳动收入,这样就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相反,如果运用剩余价值论说明这些问题就会得出和社会主义本质相悖的结论。同时,我们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做了评论,并说明剩余价值论运用于当代西方社会也是不恰当的。我们以为,这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干什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揭示社会的本质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通过三卷《资本论》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在三卷《资本论》中通过工资(劳动力的价格)、利润(实质是剩余价值)、利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这三个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那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指的是什么?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指的就是通过理论创新,通过工资、利润、利息这三个范畴的创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点是必须弄清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绝非象目前有些人所主张的那样,是什么“国际化、应用化、数学化、学派化”,也不是什么“应用研究”、“政策研究”,也不是什么“数理分析”、“实证分析”。(参见《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揭示社会的本质关系的,离开了这一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就必然会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入到歧途上去。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它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实际,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指引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阶段了,我们是在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和谐社会(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然会现代化。马克思当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证明了剩余价值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利息的本质,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了科学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今天则要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利润、利息,从而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世界)服务,否则不适当地把剩余价值论运用于今天的现实所得出的结论就会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世界)的目标相冲突。所以,我们结合当代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所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剩余价值论则不能用了。
人类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发展创新,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究竟怎么发展,怎么创新,人们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根本不同的看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上面的认识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未必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讨论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能够发展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只有运用劳动价值论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中的资本收入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投入资本(资金)之后就得到了资本(资金)收入,比如利息、股息等等。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收入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收入?现在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资本收入说成“非劳收入”了;当然,也有些学者把它说成了“非剥削收入”。但是,我以为他们还没有从正面回答问题,对于劳动者的资本收入还没有做出科学的说明。
(一)现实提出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很多劳动者都参与投资了,比如很多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经营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等都参与了储蓄,或购买了股票,或认购了国库券等等。劳动者投入资本之后就得到了所谓的资本收入,比如利息、股息等等。那么,资本收入是如何产生的,是资本创造的,还是劳动创造的,资本收入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收入?这就是现实提出的问题。
(二)“非劳收入”和“非剥削收入”说法的含义不明不白
现在,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资本收入说成“非劳收入”了。(参见谷书堂、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1989年第2期;卫兴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等文)但是,“非劳收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说它不是劳动收入,但它也不是偷来的呀,也不是抢来的呀,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呀!这样的答案会有无穷个。人们提出的问题是它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收入?你说它不是劳动收入这几乎就是所答非所问,并没有回答问题!坚持科学的态度就应当从正面回答问题,说明资本收入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收入,仅仅说它不是劳动收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劳动价值论者看来,所有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者所得的资本收入或者是自己的劳动创造的,或者是他人的劳动创造的,获得自己的劳动创造为劳动收入,占有他人的劳动创造为剥削收入,非劳收入是什么意思啊?非劳收入从何而来,是来自他人的劳动,还是来自自己的劳动?非劳收入的说法没有说清资本收入从何而来,这不仅没有回答问题,反倒把问题说得不明不白了;说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是非劳收入或许还差不多,劳动者的资本收入怎么也成了非劳收入呢?
当然,非常可喜的是,现在有些经济学家已经发现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比如,胡培兆教授就说今天的资本收入不是剥削收入,(参见胡培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赵玉琳和郭连强两位学者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参见赵玉琳、郭连强:《究竟什么是利润的源泉》,《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李太淼先生就更进了一步,他甚至说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就是劳动收入的另一种形式。(参见李太淼:《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他们不满于非劳收入的说法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试图要做出科学的说明但却没有做出科学的说明,他们终究没有说明资本收入是谁的劳动创造的,属于什么性质的收入。不过,他们确实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认识至少比非劳收入的说法要有所进步。把劳动者的资本收入说成非劳收入就把问题说得不明不白了,胡培兆等几位学者说资本收入不是剥削收入算是说得半明半白了吧。但是,科学要求我们要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李太淼先生已经接近于明明白白了),很遗憾他们还是没有做到这一步。
(三)劳动者的资本收入问题还是前人未曾研究过的一个新问题
资本收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阶段获得资本收入的都是资本家。对于资本家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做过研究,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为资本家的资本收入做了辩护,说成要素收入了(有的庸俗经济学家甚至说物质要素也创造价值),马克思则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揭露了资本家资本收入的剥削本质,说明他们是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收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收入根本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参与投资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和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试问,以往所有的经济学家,有谁研究过劳动者的资本收入问题呢?没有,没有任何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劳动者获得资本收入,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在以往的社会,获得资本收入的都是资本家,劳动者是不可能获得资本收入的,即使有也是一种个别情况,是不足为训的(需要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些劳动者也获得了资本收入,他们的资本收入属于什么性质,我们暂不讨论,但是它和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有所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了)。既然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的经济学家怎么可能研究这个问题呢?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资本收入的剥削本质,用马克思的结论说明劳动者资本收入的特殊本质显然是不正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是为资本家的剥削收入做辩护的,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结论则不可能科学地说明劳动者资本收入的特殊本质。必须看到,劳动者的资本收入问题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出来的一个新问题,这是以往的任何理论都未曾说明过的,这是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简单地运用前人的结论绝不可能客观地说明劳动者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我们认为,要说明劳动者的资本收入问题就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做出全新的概括。
(四)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
下面我们就研究劳动者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在这里,关键是要认识到劳动者本身投资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在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劳动者的技术装备水平是一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如果向生产过程投入一定量资金(或者在不增加活劳动投入的条件下投入资金,或者在增加活劳动投入的条件下以更大的比例投入资金)并具有相应的物质资料,那么他的技术装备水平就能够得到提高,也就是能够使资本有机构成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劳动生产力和资本有机构成成正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就会相应提高。个别劳动者如果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那么他在单位时间内就会创造出较多的商品,或者说他创造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比较少。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这里的劳动时间不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很显然,这是一个社会平均数,而个别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不同的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内会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在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生产力没变的条件下,个别劳动者如果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那么他在单位时间内就会创造出较多的商品,他的较多商品就会实现为较多的价值。简单一点说,个别劳动者如果通过投资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那么他在单位时间内就会创造出较多的价值。这一点恰好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2-354页)在这里,投入资金是非常有意义的,投入资金就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就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是投入资金的意义仅仅就在这里;资金并不创造价值,较多的价值还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者所得的资金收入就是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而在单位时间内多创造出来的那一部分价值。我们直观所见的事实是投入资本之后就得到了资金收入,资金收入好像是由资金带来的,但这只是事物的现象,资金收入代表的价值还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这才是事物的本质。当然,它与直接的劳动收入还是有所不同,但是从本质上说它是从属于劳动收入的,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
需要指出,上面我们说得比较简单,说劳动者投入资金之后直接改变了自己个人的劳动条件(这种情况只有在个体劳动者身上才能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实际投资情况是很复杂的。实际上,劳动者也许是把资金投给了自己所在的企业,比如参与了企业的集资或购买了企业的股票,如果是这样就平均地提高了企业中各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或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而不是提高了他单个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这还是假设把资金投给本企业时的情况,如果投给了另外一个企业,比如购买了这个企业的股票,这笔资金的投入与自己劳动条件的改善就没有关系了;如果是存入银行(存款),那就根本看不到使用到哪里去了。但是,无论经济现象具有怎样迷人的色彩,只要我们不被现象所迷惑,就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劳动者投入资金以后,不管是怎样使用的,也不管是使用到哪里去了,本质上都是提高了他个人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他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正是科学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要划分为两部分,社会“扣除”一部分,以作为社会的公共积累(包括公共需要);另一部分分配给劳动者,以作为个人的生活消费。但是,生活消费完全是个人行为,劳动者未必会把所得收入全部消费掉,实际上很多劳动者个人也都做了一些积累(参加储蓄,或购买股票、认购国库券等)。无论是公共积累,还是个人积累,就它们能够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能够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这一点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由公共积累而提高的劳动生产力表现为集体的生产力,从而能够为集体带来经济利益;由个人积累而提高的劳动生产力则表现为个人的生产力,从而能够直接为个人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各个劳动者投资的情况不同——有的投了,有的没投,有的投得多,有的投得少,投资收益情况也就不同,个人投资多的收益就多,相反收益就少。个人投入资金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积极鼓励投资。但是,因为个人之间投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收益情况也就存在很大差别。如果无限扩大资金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有可能会造成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化,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相对性的限制措施,即征收个人收入累进所得税和高额遗产税,使个人在获得较多收入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五)把劳动者的资本收入说成非劳收入是错误的
过去,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得到资本收入的都是资本家;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资本收入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和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根本不同,它们是不同社会的产物,体现了不同的分配关系,是绝不能混为一谈的。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是不劳而获,是剥削收入。但是,庸俗经济学家却说资本也创造价值,资本收入是由资本创造的,很显然他们是为资本家的剥削做辩护的。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说明资本并不创造价值,资本家凭借占有资本而取得收入是无偿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这样就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收入的剥削本质。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根本不同,劳动者所得的资本收入是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劳动者取得资本收入是正当合理的,无需庸俗理论的辩护,把劳动者的资本收入说成资本创造的是不正确的;用马克思说明资本家资本收入性质的结论说明劳动者资本收入的性质也是不正确的。当然,很多学者现在都把资本收入说成了非劳收入,这样的说法比剥削收入的说法有些温情色彩,但是它的实际含义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经劳动而取得收入,这和不劳而获,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有什么区别?在劳动价值论者看来,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者所得的资本收入或者是自己的劳动创造的,或者是他人的劳动创造的,占有自己的劳动是劳动收入,占有他人的劳动是剥削收入,非劳收入是什么意思啊?当然,把它说成非劳收入或许是要给出一个说法,主观上是出于好意,但是非劳收入的说法绕开了实质问题,而仅仅描述了表面现象,远不具有科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质上是揭示社会的本质关系的。资本收入是谁的劳动创造的?取得资本收入是占有了自己的劳动,还是占有了他人的劳动?这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从正面做出科学的回答。“非劳收入”的说法回答这个问题了吗?没有,这样的说明远远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轨道,他们绕开了本质关系问题而仅仅描述了表面现象,他们基本上是采用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用过的手法。劳动者只有得到自己的劳动收入才是顺理成章的,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把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说成非劳收入恰好做了相反的说明,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还有些学者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非劳收入”,(参见卫兴华:《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3期;张福军:《对马克思的工资和利息理论的再认识》,《岭南学刊》2007年第3期,等文)这就更是不正确的了。资本收入究竟是谁的劳动创造的,这是要害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然而,很多学者却绕开了资本收入的要害问题,而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说事了,他们试图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非劳收入性质说明资本收入也是非劳收入,这是完全错误的。“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确实是非劳收入,但它属于社会的再分配,是二次分配问题,资本收入则属于社会的初次分配,是一次分配问题。一次分配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关系,二次分配则反映了社会的公平原则,它们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拿它说事是在混淆不同性质的问题。马克思在讨论资本收入反映的本质关系问题时涉及过“奖学金或者助学金”问题吗,不会的,他在分析社会的本质关系问题时将会尽可能地排除这些非本质的因素,不要说马克思了,就是极力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做辩护的萨伊也没有这样做过。萨伊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面对现实,直接讨论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还是应当予以肯定的。现在的很多学者却相反,他们绕开了资本收入的性质问题,而用“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说事了,这连萨伊都不如了。
还有些学者用“彩票收入”说明现实存在非劳收入,(参见许成安、王家新:《按劳分配:现实还是趋势》,《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这就更加离谱了。彩票收入问题应当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吗?不!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的,而彩票收入则不属于经济关系。所以,经济学是不应当研究彩票收入问题的。在现实中,各种竞赛活动的组织者为了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往往都搞一些竞猜性活动,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活动自古就有,带有游戏的性质,投资者仅仅是碰碰运气而已。在发达国家,这样的活动相当普遍,对于发行彩票和购买彩票的人们把他们叫做博彩业,彩民付出少量资金购买彩票,如果运气不佳不能中彩就算为他人(或社会)做贡献了,如果比较幸运中彩获奖就有可能会获得巨额收入(但不会超过彩民付出的资金总额),但是你所得就是他所失,属于以小搏大的零和博弈,一种游戏而已,绝大多数彩民都是做贡献了,能够得到巨额彩票收入的是极少数,一种幸运而已,纯粹是偶然的,这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完全无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的学说,他所研究的是社会的本质关系问题,彩票收入和这有关吗?我国的博彩业有些特殊性,只有“体彩”和“福彩”这样两种,它们都是由政府组织发行的,都带有公益性。通过发行“体彩”和“福彩”,国家从中获得了一些收入并用于社会的体育和福利事业了,中彩获奖不过是国家从中拿出一些给予那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彩民们的一种奖励而已。这样的收入和劳动有何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怎么能研究这样的问题呢?有些学者以马克思没有研究彩票收入问题为由否认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就更是错误的了。
(六)简短的结论
总之,对于劳动者的资本收入问题只有从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出发才能做出科学的说明;否则,运用庸俗价值论或者剩余价值论,把资本收入说成资本创造的,或说成剥削收入、非劳收入则都是不正确的,这样就不可能对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做出科学的说明。对于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只有做出科学的说明才能鼓励劳动者投资的积极性,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否则,对于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做出错误的说明就必然会妨碍劳动者投资的积极性,就必然会妨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目前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各种观点的评论
相关文库:思考(4)当代(4)价值论(1)剩余(2)劳动价值论(1)关于(29)(月夜星空文库:admin)